天猫旗舰店
|
“过腹还田”“秸”尽所能|高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2%,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来,高州多措并举、多项发力,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高州率先打造碳中和新乡村,除了发掘农房屋顶空间的价值——试点以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作为先导,以沿线示范段为重心推动建设实施;更大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拓宽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拓宽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高州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全市年度的中心工作。2020年底以来,高州积极引入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并加快推进建设,6月29日,该项目在石鼓镇金墩工业园建成投产,进一步凸显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过腹还田”▶▷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走进位于高州市石鼓镇金墩工业园中的广东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正在将回收的稻草、玉米秸秆等废弃秸秆资源通过生物发酵、低温干燥等多种处理工艺进行加工。 过去,秸秆采取焚烧的措施处理会污染环境,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将超过土壤的消纳能力,更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如今,通过机械化粉碎离田回收,进行饲料化加工利用,可为肉(奶)牛等养殖企业提供优质的秸秆饲料来源,实行秸秆“过腹还田”。在解决农户后顾之忧的同时,又增加当地畜禽养殖业和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产秸秆生物饲料,解决了各种废弃物的处理难题,达到‘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广东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秸秆养殖技术,引导肉(奶)牛等草畜禽养殖企业或大户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实行秸秆“过腹还田”。目前,公司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直接售卖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商业”模式。目前,该公司拥有秸秆/牧草粗饲料加工、全混合日粮及发酵饲料加工两条生产线,日加工秸秆能力达100吨,年加工秸秆可达33000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据估算,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每亩地可以节约肥料成本100元。秸秆回收制成饲料后,也解决了我市牛、羊养殖企业饲草资源不足难题。同时,项目的投产,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龙国源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收购当地农民的秸秆,每吨收购价200元,为当地村民提供50多个生产设备操作、车辆运送的就业岗位,平均每人每月工资超5000元。 高州还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打造示范点,建立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示范区,让秸秆综合利用落到实处。 “我们打造石鼓镇、镇江镇、长坡镇为早造水稻示范点,建设1万亩水稻秸秆机械化收获粉碎还田项目。示范田全部实行机械播种、全机械收割、直接粉碎还田、无人机喷施秸秆腐熟剂,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全市各镇街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龙国源表示。 多措并举▶▷ 农村循环经济走深走实 高州秸秆资源丰富,主要有稻草、玉米秸秆、花生藤、薯藤等。全市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年度的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疏堵并举”原则,通过强化领导、强化宣传、强化指导、强化责任等举措,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让农民群众“不想烧秸秆”“不用烧秸秆”,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高州通过高位推动,精心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出台《高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到重点禁烧区域开展督查,全面推进。各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市级、镇级秸秆资源电子台账,全市28个镇街建立秸秆收储网点,全力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同时,高州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将相关的政策、全市的举措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向全市发布,出台秸秆禁烧工作宣传方案,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高州强化指导,一线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印制了《高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方案》等,组织市镇两级100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服务指导。同时,在示范镇村举办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培训班,去年共举办8期,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的意识,提升秸秆还田技术水平。 随着秸秆利用新渠道的推广,目前,高州正提升其综合利用水平,推广秸秆制菌、秸秆制肥、秸秆加工工艺品等利用新技术,拓宽秸秆利用渠道,提高群众利用秸秆的积极性。高州市龙高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秸秆收购加工专业合作社,在7个行政村建立10处秸秆收购加工点,年均收购秸秆2500吨,消化周边村庄1500亩秸秆,加工点年均利润达15万元,农民每亩增收200余元。 据悉,2020年全市秸秆利用量311542.46吨,综合利用率90.73%。2021年,高州再投入资金683.5万元用于培育秸秆还田、收集秸秆作资源化利用等。截至6月底,全市水稻、玉米、大豆、番薯、花生等农产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超过92%。 |